學生頻頻傾偈出位非存心作對 正向教育消除誤解助老師反思教學法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1/03/08 06:00

分享:

分享:

中聖書院多名教師分享過去3年半推動正向教育的經驗,著重培養學生24個正向品格強項。(林宇翔攝)

學童壓力問題備受關注,加上社會環境及疫情添壓,有中學過去3年半在校內推行「正向教育」,在課室內外設計正向學習經歷,培養學生的能力感,以助發掘潛能。 

由初中語文科先行,有兼任中一班主任的英文科教師初執教鞭,先受惠正向教育,在培訓中了解到中一新生的好奇心和適應困難,從而反思教學法,改為與學生共商合適的默書字數,逐步增強學生自信,並化解過去以為學生「存心作對」的誤解。 

中一生傾偈、走出位情況頻頻發生 初執教鞭以為學生存心作對

學界近年提倡正向教育,深水埗直資學校中聖書院自2017起參加「賽馬會『正正得正』教育計劃」,安排部分教師參加中文大學提供的培訓,再設計課室內外的正向學習經歷,由初中的中、英文科開始推行,再逐步滲透其他科目及年級。 

至今有約7、8年教學經驗的英文科教師黃溢聰憶述,他初執教鞭3、4年時兼任中一班主任,曾採取傳統的「先管後教」課室管理方法,但發現不奏效。 

黃溢聰說,當時留意到不少中一生經常在班上傾偈及「走出位」,曾以為學生與他「存心作對」,但他其後透過參加「關顧式課室經營(RCM)」課程,明白到中一新生初到校園環境及新同學充滿好奇心,他承認以往忽略了學生的社交需要,「現時多咗份明白,我覺得要變嘅唔係學生,而係我自己去改變課堂設計」,他遂利用學生喜歡討論的特性,增加小組討論環節。 

黃溢聰亦理解到學生走出位,原來是對他手上的教具感好奇,他遂調整說話方式,不再是單純指令學生返回座位,而是先對學生的好奇心這品格強項,予以肯定和尊重,說︰「我知道呢位同學對於我拎住乜嘢好好奇,不如你先發揮自制能力、坐低先,我一陣就會揭曉喇。」 

中聖書院推行正向教育情況

點擊圖片放大
+5
+4

「正向教育改變了我」 反思設定門檻太高、多想學生需要

黃溢聰亦有調整教學策略,在任教中一生初時,試過全班只有2、3人能夠完成默書,曾以為學生是出於懶惰,但他其後破天荒在課堂上跟學生討論每次默書應該默寫多少個生字,「幾年前對我嚟講係無可能,我覺得你要默20個字就20個字,但過程中了解到許多同學以往小學學習英文方法不適合,以致英文水平未達中一應有水平」,故將每周默寫20個生字的要求,減少至分攤每日默5個生字,一周過後,起碼有半班學生「5個啱3個」,他其後便可集中精神教餘下能力較弱的「0分學生」,他說:

我覺得正向教育改變咗我,多咗諗學生需要,反思到其實唔係學生做唔到,而係我自己一開始設定門檻太高。

批改作文 不着眼錯處先讚賞

中文科教師謝騰則指,中文作文經常令學生感頭痛,傳統教學設計是一開始便叫學生一口氣作600字,他的教學設計則強調同理心,讓學生先透過口頭描述,甚或透過畫畫等其他媒界表達,以照顧文字表達能力較弱的學生,先培養學生的能力感,其投入感及參與度亦會提升,繼而造成良性循環。此外,他在批改作文、給予評語時,亦不再着眼在錯處,而是先讚賞學生寫得好的地方,例如列舉學生運用得宜的5個形容詞等。 

副校長羅瑞蘭表示,該校早年積極推廣關愛校園,而關愛與正向不同之處,後者更着重提供能夠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要的環境,學生便可以發揮學業以至24個品格強項等各方面的能力。 

校長陳惠華冀在動盪社會環境下,透過正向教育讓學生聚焦成長,去年底將中一新生家長晚會改為網上舉行,過程中加強培訓好奇心品格強項,詳情即看:【下一頁】

中大與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17年合作推出「賽馬會『正正得正』教育計劃」,有7間合作中小學、2間資源學校及逾30間結盟學校。

計劃在疫情下延長半年,延長至3年半,剛於上月結束。計劃日前推出網上「正向教育課程」,展示合作學校推動正向教育的方法,供教育工作者及有興趣人士於中大網上平台報名,費用全免,完成25小時課程可獲中大頒發出席證書。

TOPick登陸MeWe啦:https://mewe.com/p/topick
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
記者:馮琪雅